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超过32万亿元,创出同期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出口规模达到了18.62万亿元,同比增长6.2%,并创出历史同期新高,进口达到13.71万亿元,同比增长了4.1%,规模也创历史同期新高。进出口相比,贸易顺差为4.91万亿,同样创出同期历史新高。数据发布后,海关总署负责人在当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从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顺差规模放大的结果既有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升、出口韧性较强的因素,也受到近期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拉低了进口值这些因素的影响。
2. 选择可靠的配资平台:配资平台的信誉和安全性至关重要。在选择配资平台时,要综合考虑平台的资质、口碑、服务质量等因素,选择值得信赖的平台。
海关总署对顺差归因的解释非常符合客观事实。今年以来,中国出口所面临的外在环境其实算不上十分友好,包括欧美对中国新能源产品尤其是电动汽车进行大幅加税式围堵,全球地缘政治冲突不断恶化与升级,世界航运不畅以及集装箱短缺等,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出口还能够实现大幅增长,经常账户商品贸易产生显著的盈余,足以说明中国企业以及出口产品所具有的竞争优势与强大韧性。当然,除了自我比较竞争优势外,全球经济正在企稳为我国出口创造出的外需回暖条件也是顺差得以继续增长的有利因素,而正是凭借着这种十分难得的阶段性改善力量,除了对东盟、拉美等新兴市场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外,我国出口在前三季度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也拿到了4.2%的增长成绩单。
一国贸易进出口往往与汇率因素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动关系,即本币贬值有利于增加出口,相反升值则抑制出口。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人民币虽然在第一、第二季度与第四季度开局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受到第二季度强劲升值1.68%的支撑,人民币兑美元截至目前保持总体平稳态势。相比之下,今年至今,欧元与日元兑美元的贬值幅度要大大超过人民币,同时韩元、印度卢比的贬幅都远在人民币贬值之上,也就说,在人民币贬值幅度大大小于其他主要经济体货币贬幅的基础上,中国仍能保持顺差优势,同时,欧元区、日本以及韩国、印度等却出现不小的贸易逆差,如此背反的结果绝对不是汇率的单一牵引因素所致,尤其是中国出口产品与日本、韩国和印度存在着较大的重叠,在后者集体大幅贬值而人民币贬值幅度非常之小的同时还赢得了不错的顺差,从产品的结构性归因看,肯定隐含着中国产品在功能到质量的提升以及用户体验度和满意度等优化方面所做的努力。
拉长时间看,我国贸易顺差已经连续保持了长达28年零9个月的时间,但物换星移,今天中国贸易顺差绝对不可用是通过劳动密集型产品与低附加值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所赢取的传统路径依赖认知来解释。观察出口行业与产品结构阵容,前三季度,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仅增长2.8%,但与此同时,机电产品出口强劲上扬8%,占出口总值的比重提高至59.3%,其中,高端装备出口增长43.4%,集成电路、汽车、家用电器出口分别增长22%、22.5%、15.5%。而一个事实特别值得注意,前不久,我国出口了全球最大的生产储卸油平台,单价就超过了百亿元,按排水量计算,相当于5艘航母的排水量,这代表了全球海工装备的最高水平。很显然,我国出口贸易正在朝着国际产业链的上游移动,出口结构处于不断优化中,国际竞争力在显著提升。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国对外贸易由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与民营企业三大主体阵容所构成,其中民营企业越来越成为了我国进出口的强大主力军。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17.78万亿元,增长9.4%,占外贸总值之比升之55%,同比上升2.1%;相比之下,同期国有企业出口4.9万亿元,仅增长0.1%。就民营企业而言,商品出口到境外目的地,更多地会被当地政府,尤其是欧盟等主要经济体给予较为高度的市场化与竞争化成色的认知,相应地所受到的贸易干扰甚至制裁也要小得多,因此,在出口主体完善方面,如何形成国有企业做后方、民营企业打前站的全新出口架构就成为未来我国继续保持与巩固出口竞争力的关键。
必须指出,观察中国贸易顺差,既不能停留在表层的数据整理,也不可满足于大致的轮廓画像,更不能止步于浅层的静态描述,而是应当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同时还需剥离现象触及本质以及淡化感性与尊崇理性。本着这样的认知逻辑,我们可进一步地从出口贸易持续顺差的结果中过滤与抽象出如下几个有意义的结论:
首先,中国对外贸易运行在国际收支平衡的良性轨道之中。国际贸易往往贯彻着双赢或者多赢规则,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而言,并不是自我顺差规模越大越好,否则就可能破坏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平衡关系并可能招致意想不到的贸易摩擦。按照国际经验,经常项目顺差控制在GDP的4%之内代表该国的国际收支趋于平衡。历史上,我国经常账户顺差年度最高值一度达到7%,随后便一直下降。根据海关总署的计算结果,我国前三季度贸易顺差绝对值(剔除同期服务贸易逆差)占名义GDP的比重大约在1.1%,说明我国贸易顺差处于合理区间,贸易收支平衡有望在此基础上得以延续。
其次,中国经常项目贸易正在进入越来越均匀的搭配状态。除了货物贸易外,经常项目还包括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保持顺差不同,目前我国的服务贸易存在着逆差,而且逆差已经存续了29年之久。从理论上说,经常账户中的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互为顺逆差也算是一个较为不错的匹配状态,而且实践中出现“双顺差”的国家也不多见,只是动态来看未来受到多种因素的而影响,我国货物贸易顺差会逐渐减少,与此同时服务贸易出口会得到显著改善,特别是在去年大幅降至1.2万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服务贸易逆差延续了不断收敛的趋势,且不排除未来可能扭转为顺差的可能,同时说明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在经常项目中的占比关系更趋均衡,反映出的是中国出口竞争力的不断升级以及中国出口结构配置的深度优化。
再次,中国国际收支的平衡空间有望在结构优化中打的更开。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国际经济学先驱罗伯特.蒙代尔的观点,一种商品可通过贸易和投资两种方式进入他国市场,投资是对贸易的替代以,同时,与经常账户一起,连同资本与金融账户更能全面而准确地反映一国国际竞争力的真实状况。跟踪发现,与经常项目持续保持顺差完全不一样,我国资本项目一直表现为逆差,根据国家外汇局的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吸引外资规模近5000亿元人民币,处于近十年来的高位,同时全国新设立外资企业近2.7万家,同比增长14.2%,按照这种势头,第三季度外资流入趋势仍将继续加强,前三季度国内吸引外资规模可能超出7500亿元;另外,今年1-8月,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6692亿元人民币,增长14.3%,虽然同期证券投资以及其他投资存在着一定规模的顺差,但依然不能改变资本逆差的事实。动态地看,伴随国内金融市场开放力度的加大,外国直接投资将持续扩容,资本项目逆差趋势还会延续,只是同时我国实体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力也会显著增强,而且由证券交易、国际贷款等构成的对外间接投资也必然伴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双向开放而加速扩容,资本项目逆差可能因此呈现主动性地渐次收敛,进而更有效地支撑起国际收支总体平衡的良好格局。
最后,中国货物贸易顺差还存在着一定长度的时延。动态判断,我国货物贸易顺差规模会逐渐减少,但顺差状况不会短期消失,而且在资本项目继续维持逆差以及服务贸易逆差惯性仍在的情况下,保持经常账户中的货物贸易顺差至关重要,质言之,构造出经常项目小幅顺差以及资本项目小幅逆差应当是我国国际收支最为理想的平衡格局。全面审视,我国贸易品部门企业依然具有全要素生产率的竞争优势,而且伴随着国内企业的转型升级以及诸如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更更为强劲出口替代阵营的出现,货物贸易的出口优势还会进一步彰显。不仅如此,对比历史,理想状态下,英国的经常账贸易顺差曾持续130年,美国的贸易顺差持续了93年之久,德国的贸易顺差也接续了62年,日本的贸易顺差连续递延了33年,而至今不满29年的中国贸易顺差显然还有更长的辉煌之路。
(作者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办理股票配资